兩房產品的定位及崛起
遇過很多首購族,第一次買房就認為至少一定要有三房。如果情況允許能一次衝到三房,那當然是再好不過了。但隨著房價居高不下,通常不得不面臨"蛋黃(或新屋)兩房"及"蛋白(或舊屋)三房"的煎熬抉擇。
以下來淺談兩房產品:
1.空間
兩房跟套房相比,舒適度絕對有感提升。固然空間規劃上不會比三房有餘裕,但該有的東西不會少。
2.借貸能力
有很多置產客買兩房,就是看中了它是最低能貸款的產品(有不少銀行因套房坪數不足不願承作房貸,或貸款成數低)。兩房能用最少的資金,去創造最高的槓桿操作。
3.租金投報
雖然兩房及三房都有相對應的房客欲承租,但兩房的需求又相對三房來得多。畢竟很多租屋族都抱持著租屋只是短暫的心態,一存到買房的自備款就想趕緊買房子、脫離租屋族的行列。如果租到三房(又沒有公司租屋補助),一年的租金少說30~40萬就噴掉了。
對於三房房東來說,除非自己願意降租金,不然租金投報率不容易比同社區兩房漂亮。
4.總價優勢
現在竹北若要買好一點、新一點的三房,總價水位已升到2000~2200萬,下一階段將朝向2500萬邁進。
有些人覺得兩房不保值,其實並不會,當同社區三房達到2500萬的水位時,兩房價格勢必跟著水漲船高。你總不可能社區三房2000萬兩房1500萬,當三房漲到2500萬的時候兩房還在1500萬吧...
--
總結:
一直以來,三房在消費者心中的嚮往程度都比兩房來得高,這可以理解,畢竟空間屬於硬需求。但隨著高房價的來臨,將迫使我們不得不對空間作妥協,否則即將迎來的就是較偏的地點或較舊的屋齡。
我們觀察現在市面上很多新案雖標榜三房,但室內實坪縮小不少,導致空間使用卻比兩房還顯得侷促壅擠。比起以"房數"來探討空間,以"主建物幾坪"來探討空間,可能才顯得較有意義性。
另,現在很多建商觀察到了"少子化"及"頂客族"的社會現象,兩房開始出現兩衛浴(或1.5衛浴)的配置。這對於家庭人口不多的客層來說,簡直是一大福音。消費者就不必為了兩個衛浴(或兩顆馬桶)而去買三房,可以把錢省下來,多餘的資金可拿來提高生活品質或作其他資產配置的規劃。